《環(huán)球時報》3月5日,、11日刊登了《中國需要更多的鷹派人物》和《鷹派論無助中國外交》兩篇文章,。前者呼吁重估鷹派人物對中國的重要作用,給予鷹派人物一定的寬容空間,;后者則認為"鷹派論"是"草民之見",缺乏戰(zhàn)略家的眼光,,強調外交戰(zhàn)略與策略的進步,。筆者認為,這兩篇文章都有失偏頗,,并沒有認清鷹派的真正內涵,。 鷹派并不是比聲音大,,比誰的姿態(tài)更強硬,。美國鷹派思想的實質是一種強烈的憂患意識,他們以國家利益至上,,從現(xiàn)實主義角度,,對未來做理性地悲觀預期,為了避免這種悲觀預期成為現(xiàn)實,,主張建立絕對優(yōu)勢,,敢于采取強硬手段,按照美國意志塑造世界,。其表現(xiàn)形式往往是強硬的姿態(tài),,而這層外衣可能給人們造成假象,忽略了其背后的理性與靈活性,。
美國鷹派憂患意識的思想根源部分來自于猶太人二戰(zhàn)以后的末日情節(jié),。美國眾多著名學者,包括提出文明沖突論的亨廷頓,、提出"中美國"概念的弗格森和原來的國防部副部長沃爾福威茨等都是悲觀論者,。他們的存在的確對維護美國利益、保持美國超級大國地位起到了明顯的正面作用,。法國學者托克維爾當年考察了美國民主后,,也曾擔心美國體制在形成良性運轉以后,有可能造成國民的麻痹大意,,失去了對自我革新的銳意和對暴政的警惕,。美國有識之士顯然意識到了這種危險。美國的憂患意識甚至已經被制度化,。從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中成功崛起,,直到今天美國作為世界唯一超級大國地位的穩(wěn)固,來自鷹派的各種"盛世危言"實際上為美國發(fā)展規(guī)制了方向,。
中國需要的正是這種憂國憂民的精神,。在最近熱播的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中,炮灰團團長龍文章有這樣一番話:"中國人愛安逸,,死都不怕,,就怕不安逸,,命都不要,就要安逸,。"可謂切中要害,,拿到當前來說尤為適用。
經濟發(fā)展成就在中國產生的負面效應是,,國民心態(tài)變得越來越浮躁,。誠然,我們經濟增長速度,、社會變化程度,、國際地位的上升都是無與倫比的。但我們同樣也應該看到,,中國的崛起正在進入一個社會矛盾多發(fā)期,,外部環(huán)境也出現(xiàn)了諸多挑戰(zhàn)。如果被眼前的成就所麻痹,,對我們民族的發(fā)展是不利的,。如果我們現(xiàn)在短視,未來必將付出代價,。而一個民族要目光遠大,,必須有一批心懷天下、憂國憂民的仁人志士,。
因此,,我們需要這樣一批鷹派。他們散布在各個領域,,不為一己私利,,甘于平淡、不懼落魄,,能沉下心來,,從國家利益出發(fā),對中華民族的未來認真地思考研究預測,,敢于做"盛世危言",。我們需要憂國憂民的鷹派企業(yè)家,他們有社會責任感,,為企業(yè)生存雷厲風行,,時刻提醒"冬天就要來臨!"我們需要憂國憂民的鷹派官員,,他們胸懷百姓,,為民族復興殫精竭慮;我們需要憂國憂民的鷹派軍事家,他們分析研究中國安全可能面臨的種種風險,,著眼于中國發(fā)展長期的安全環(huán)境,。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一批鷹派思想家,,他們拿著憂患意識的錐子,,時刻準備在即將麻痹的國民心態(tài)中刺一下。
如果我們希望有光明的未來,,就需要有強烈的憂患意識,。這也正是美國鷹派一直在做的事情。中國要想真正強大,,這樣的鷹派精神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