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S. n! i: I K8 v在雜談十四中,,我們已經知道淬火缺陷主要由熱應力和組織應力產生。在淬火冷卻時,,組織轉變之前只有熱應力,,這是溫度高,塑性好,,所發(fā)生的塑性變形可以抵消部分內應力,。而當發(fā)生組織轉變后(MS點下),零件會同時受到熱應力和組織應力作用,,應力分布更復雜,,稍有不妥就會引發(fā)缺陷,因此這是淬火的危險溫度區(qū)域,。 4 j( x* m; ]+ C" T6 E / e9 N1 u E' F3 l$ f' T* X/ O淬火變形一般由以下經驗規(guī)律,,可供生產中參考。當然,,在后面講晶格理論的時候,,也可以用計算的方法進行計算。, M' }5 c. R, {
* b& l- ~+ [ X/ Y2 {1,。實心棒狀工件(如軸)整體加熱淬火時,細長件易于淬成馬氏體,,故傾向于伸長,,短粗件則傾向于縮短。5 g' V8 B( P0 x
2,。盤形或筒形工件的內孔變化對于厚壁的傾向于縮�,。槐”诘膬A向于擴大,。凡是馬氏體形成量大的傾向于擴大,,凡是內外冷卻速度相差大的傾向于縮小(或擴大的少) 7 V9 Z) |7 W( R; b3 r% Q3,。內孔鍵槽在淬火時,,只要淬硬了,一般槽口收縮,;外圓花鍵則漲大,。. H6 L0 Y9 D( s! V, J* R# o8 R0 z
4,。淬火變形如為伸長,則在揮霍時可恢復一部分,,回火溫度越高,,恢復量越大。但淬火時收縮的,,回火時不易復原,。 y @- ]6 P) N$ N" K
5。水淬比油淬產生的應力大,。含碳量高的比低的產生的應力大(馬氏體轉變問題),,因此水作為淬火劑時,易出現(xiàn)淬裂和變形,。高碳鋼比中低碳鋼是易淬裂和變形,。 ) a. p# H1 O5 U. S$ s) x 6。淬火后在淬不透情況下趨向于表現(xiàn)出熱應力為主的變形特點,,而在淬透情況下表現(xiàn)出以組織應力為主的變形特點,。 : A+ o5 @( G9 w; t: s' x! ^# g; y$ o1 Z6 g) ^1 R
內應力不可避免,于是為了控制與減小變形,,防止淬裂,,有以下工藝措施。 ; P5 H4 O* g# a% z# r7 A/ b Z' S! `# }# y* l
1,。正確地進行鍛造與預備熱處理 + X) x, b$ k. L- S+ w& a" {鋼件內部的某些組織缺陷如晶粒粗大,、碳化物分布不均等常助長變形與淬裂,應通過鍛造或者預備熱處理設法防止或消除,。鍛造可以使碳化物細化與分布均勻,,預備熱處理(正火、退火)則能使淬火前的晶粒細化,,組織均勻,。 1 m X, A/ `! H+ f2。采取合理的熱處理工藝* M* O5 `4 K; } b, v+ x! k
正確選擇加熱溫度和時間,,避免晶粒粗大,、第二相;加熱時安放平穩(wěn),、受熱均勻,,防止加熱時就變形,以及采用分級淬火,、等溫淬火等工藝,。 5 G) a. O7 _3 k2 q3。正確選擇冷卻方法* e4 x5 |# j/ D- L( j
冷卻過程中,,內應力很大,,這個環(huán)節(jié)必須控制好,。在保證足夠冷卻速度的前提下,盡量采用較緩和的淬火劑和預冷工藝,,減少工件內外溫差以控制變形,。條件具備時,可以采用加壓淬火,,使加壓產生的壓應力抵消部分組織應力,,減小變形。比如,,一般薄件(摩擦片,、薄片銑刀)采用夾緊淬火,而內燃機螺旋傘齒則采用專用的淬火壓床,。9 U+ x; x" O$ p8 k- V
4,。根據(jù)工件形狀,正確掌握工件浸入淬火劑的方式,,具體如下,。 , K! s; b, d0 ? A。厚薄相差較大的,,厚端先入,。* z! {- C9 }, D' r3 {8 l! d
B。細長工件或薄片零件,,應垂直液面入液,。- p: f r0 m) y: X& U" w" @
C。薄壁件和環(huán)形件,,應以軸線垂直液面入液,。 / E4 K/ c) F) m5 X7 Q T D。有凹面或者盲孔德,,應使孔朝上入液,,以免氣體排不出,造成局部淬不硬,。 + N' S+ `/ S3 W: d; q9 _* k下圖為示意圖。 O) c3 g/ |6 q3 L8 v
[attach]370024[/attach]
% G4 r& |( M' h) r: ?
0 c- E3 ]& Y4 O1 C) `3 Z; _5,。用堵孔和綁孔使各部分冷卻速度盡量均勻,。對一些非工作孔可用石棉、火泥堵塞,,以減小淬火應力,;截面變化懸殊處也可用鐵絲或石棉、火泥綁扎以減小淬火應力,。0 t$ ~8 x2 t3 U* F T( Z+ F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