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微信公眾號波波夫同學
四百年來,,技術對人的替代,,從來都是血淋淋的。
女王拒絕了他的專利
1589年,,英國人威廉·李發(fā)明針織機時,,欣喜萬分地以為像他妻子這樣的家庭婦女,能就此從繁重的針線活中解放出來,。
為了獲得專利保護,他還特意去了倫敦租下一間廠房,,向伊麗莎白一世女王展示他的新發(fā)明,。那時的英國,專利局還沒有成立,,所有的專利均需國王審定,。
令威廉·李失望的是,女王拒絕授予他專利,,反而呵斥道:‘你的發(fā)明將會把我可憐的臣民都變成乞丐,。’這番話也代表了織襪協(xié)會的擔憂:這會讓手工藝者都變得過時,。由于和織襪協(xié)會關系勢同水火,,威廉最后不得不離開不列顛遠走他鄉(xiāng)。
這一決議在今天看來無比荒唐,,卻真實反映了當時英國社會的力量對比:織襪協(xié)會擁有比發(fā)明創(chuàng)造者高得多的政治影響力,。直到1688年光榮革命爆發(fā)后,資產階級奪權成功,,手工業(yè)者的政治影響力逐步衰退,,才為機器的普及打開了方便之門,。1769年,英國議會立法規(guī)定破壞機器者將被處于死刑,。
從英國女王拒絕給針織機頒發(fā)專利,,到立法規(guī)定破壞機器者死,這中間發(fā)生了什么,?
英國人發(fā)現(xiàn),,把機器搬進工廠,只是讓一小部分手藝人失業(yè)了,,但這卻給非熟練工作帶來了福音——他們無需掌握高深技巧,,只需要照料好機器就行了,于是工廠主賺得盆滿缽溢,,大批身無一技之長的人也得到了工作機會,。當越來越多的人從機器生產中獲益時,整個英國社會中抵制機器的聲音也漸漸微弱,。
平民階層的起落
19世紀波瀾壯闊的工業(yè)革命,,也是一部工人階層‘去技能化’、貧民站起來的歷史,。有記載的第一條裝備生產線出現(xiàn)在1804年,,但直到19世紀晚期,福特汽車生產廉價的T型小轎車時,,生產線才被大規(guī)模應用,。到了1913年,福特在設計新裝備線時,,特意設計成引車賣漿之流也可以輕易操作,。19世紀幾乎就是一個小白工人的世紀,這種情況直到20世紀才得以扭轉,。
當電力取代蒸汽成為驅動文明世界的能源時,,工廠也不需要那么多人去裝卸、搬運和組裝,,這些工種基本上都被自動化取代了,。與此同時,非一線生產的白領在工廠雇員中的比例開始上升,。從這一刻起,,20世紀勞動力的競爭賽道從體力切換到了教育和科技。
打字機在1860年代已經被發(fā)明,,但直到1910年代才被廣泛應用,,迅速催生出一個龐大的打字員人群,此后類似的電話機、印刷機的發(fā)明,,在節(jié)省了信息傳遞成本的同時,,也刺激了對辦公室文員的需求。
但這一波辦公室白領的崗位很快又要被另一種更強大的機器給替代了——計算機,。
從1945年到1980年,,計算機的使用成本年均減少37%,從那時起,,電話接線員大批被裁員,,因為新的電話機已經無需人工中轉。隨后,,1960年代,,通用汽車開始使用工業(yè)機器人,1970年代,,航空預定也開始電子化,。與此同時,條形碼掃描儀,、自動取款機也開始出現(xiàn)在超市和銀行,,其結果是伺候打字機、電話機的工作消失了,,但服務于計算機和互聯(lián)網的工位崗位又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
計算機革命對就業(yè)最突出的影響是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研究顯示,從1980年代到2005年,,美國高技能/高收入的工作崗位(比如數(shù)據(jù)分析師,、程序員)和低技能/較低收入的工作崗位(家庭看護、維修工)大大增長,,而大批中等技術崗位則幾乎沒有增長,。這一現(xiàn)象不僅僅為美國所有,其他國家也正在經歷就業(yè)市場的U型化轉變,。
下一個十年,什么人不會被淘汰,?
縱觀數(shù)百年科技應用對就業(yè)的沖擊影響主要有兩點:其一,,對大多數(shù)勞動者來說無疑是毀滅性的,他們需要重新調整他們的勞動技能,;其二,,鼓勵資本進入那些生產效率更高的行業(yè)并引導新的就業(yè)趨勢。在這一正一副雙重影響下,,凸顯出一個核心問題:新技術創(chuàng)造的新就業(yè)崗位,,究竟有沒有比它摧毀的傳統(tǒng)就業(yè)崗位更多?
英國劍橋大學的兩位學者 Carl Benedikt Frey和Michael Osborne早在2013年就曾精確測算出,,未來十年到二十年,,在美國的702個工作種類中,,大約有47%的崗位危在旦夕,包括當下交通,、物流的從業(yè)大軍,、制造業(yè)人員以及臃腫的辦公室行政崗位,還有保險銷售,、房產中介都將大批消失,,被計算機所替代。
20世紀以來的勞動力就業(yè)趨勢,,高技能崗位不斷替代低技能崗位的情況,,也將發(fā)生轉折,并非受教育程度越高,,工資也就越高,。
在接下來十年,人才的競爭賽道將再次切換,。 Carl Benedikt Frey和 Michael Osborne的研究也顯示,,在自動化和人工智能時代,創(chuàng)意/創(chuàng)造性,、社交技能/情商,,對于勞動者來說最為重要。
1993年,,麥肯錫員工中有67%是MBA,,2003年這個比例已經降到了41%。麥肯錫意識到,,客戶已經厭煩那些充滿各式表格和數(shù)據(jù)的傳統(tǒng)研究報告,,得用更加藝術化和更吸引人的方式來表達,于是招聘了越來越多的MFA(藝術碩士),,來幫助MBA們潤色報告,。
一如Carl Benedikt Frey和Michael Osborne的預測,未來十年,,律師助理會大批下崗,,但律師會越來越吃香;演員依然獨一無二,,他們需要在把握不同角色關系中,,通過表情和肢體動作,來展現(xiàn)情感和個性的廣度和深度,,這些都是人工智能目前所無法企及的地方,;盡管各種自動化寫作軟件層出不窮,但那些擅長撰寫深度報道的記者依然稀缺。
簡而言之,,那些需要藝術,、直覺、靈感,、高度性格化,,涉及人際溝通、情感交流的職業(yè),,面對人工智能的風險敞口較小,,而具備嫻熟社交技能和充滿創(chuàng)意的人將是今后十年的大贏家。
歡迎光臨 機械社區(qū) (http://giwivy.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