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科技圈流傳的大新聞,,大家都知道了吧,?
簡單來說,,美國物理學會的三月會議上,,來自羅徹斯特大學的Ranga Dias宣布,,他們團隊在近環(huán)境壓強下實現(xiàn)了室溫超導,。
這個消息在中文互聯(lián)網(wǎng)流傳之后,很快就有了詳細的解讀,,業(yè)內(nèi)人士的普遍看法是:先觀望一會兒,。
![]()
原因有兩個:
一是這個研究本身還不確定,有學者對實驗數(shù)據(jù)提出了質疑,,認為樣品過于均勻,,實驗結果目前還沒有被其他課題組復現(xiàn)。
二是這個團隊帶頭人有“前科”,,Ranga Dias在2020年發(fā)表于《自然》上的論文被撤稿了,,多個研究組試圖重復該實驗,結果都不理想,。Ranga Dias不披露原始數(shù)據(jù),,后來又說自己論文中合成的金屬氫“消失”了,引發(fā)大家的一致抗議,,認為“ Something is seriously wrong”,。
![]()
所以,室溫超導雖然是“諾獎級”的工作,,但說Ranga Dias已經(jīng)摘下了“圣杯”,,還為時過早。
這件事并不復雜,,三言兩語就能說完,。但有趣的是,明明諾獎八字還沒一撇,,還是大多數(shù)人都不了解的凝聚態(tài)物理領域,,卻引得中國科技圈一片焦慮,大眾媒體也積極報道,。
怎么就引起了轟動呢,?
除了超導領域本身的重要性之外,還是因為這條新聞,,激發(fā)了當下國際科技競賽的普遍焦慮,。
畢竟前不久,人工智能領域的“皇冠”,,剛被OpenAI用ChatGPT摘下,,通用人工智能眼看著有希望了,現(xiàn)在物理學的“圣杯”,又搶先被美國科研人員拿走了,?
在廣泛流傳的一張網(wǎng)圖里,,連認證的中科院研究員,都感受到“降維打擊”了,,讓很多人擔心,,咱們在基礎重大突破上,不會又被拉下一大截吧,? 同班同學剛考了個語文的年級第一,你正摩拳擦掌,、懸梁刺股,,預備下次考試好好發(fā)揮呢,人家又捧回來一個國際物理競賽金獎,,直接保送了,。可不就激發(fā)了咱們擔心落后的“焦慮情緒”,。
![]()
只能說明,,對于基礎科技創(chuàng)新,大家真的太焦慮了,,一有風吹草動就如臨大敵,,忽略了咱們中國在超導領域,也是非常優(yōu)秀的,。
目前,,美、日,、中是全球超導領域的領先者,。2008年,《科學》雜志就以“新超體把中國物理學家推向世界最前沿”為題,,認為 “中國如洪流般不斷涌現(xiàn)的研究結果,,標志著在凝聚態(tài)物理領域,中國已經(jīng)成為一個強國,�,!�
![]()
(2008年《科學》雜志:新型超導體推動中國物理學家走在前列)
所以大家先放下焦慮,放下?lián)鷳n,,我們來聊聊超導究竟是什么,?為什么能成為“諾獎級”工作?對大眾生活和科技產(chǎn)業(yè)能帶來哪些影響,?
踏破鐵鞋無覓處,,超導竟在我身邊 凝聚態(tài)物理?超導性,?這些專用名詞,,是絕大多數(shù)普通人日常很少會涉獵到的,。所以咱們先不去掰扯復雜的理論和技術概念,先來說一個有趣的事情:超導就在你身邊,。
超導,,就是“超級導電”的意思,具有這種超級導電性的材料,,就是超導體,。之所以能超級導電,源于電阻為零的特性,。
九年義務教育常識:電流穿過電子設備/電線環(huán)路時,,會遭遇電阻,導致一些能量以熱量的形式而損失掉,。你的手機在高負荷運轉或充電時會發(fā)熱,,變成暖手寶,就是這個道理,。
而超導是零電阻,,所以電流可以在超導體中沒有阻力、熱損耗,、衰減地流動,。
荷蘭的理論物理學家保羅·埃倫費斯特說過,超導環(huán)路里是“永不消逝的電流”,。所以,,有電的地方,就有超導的用武之地,。
今天,,超導在多個領域的應用已經(jīng)非常成熟甚至是商業(yè)化了。我們從兩個場景來看:
一是強電應用,。即在大電流或強磁場下的超導應用,。 基礎科研:基礎科學研究往往需要強磁場的環(huán)境,大型粒子加速器,、高能粒子探測器,、人工可控核聚變裝置都需要高強度的超導磁體。
能源行業(yè):現(xiàn)階段最高效的特高壓交流輸電技術,,需要經(jīng)過變電站,,以市電電壓傳輸?shù)礁骷腋鲬簦L距離傳輸會帶來電能的損失,,造成能源浪費,,加重環(huán)境的負擔。而零電阻的超導電路,就完全不需要變電站,,可以在較低電壓下進行高功率傳輸,,零損耗地傳輸電能,這對能源行業(yè)是革命性的變化,。
醫(yī)療行業(yè):如今醫(yī)院采用的核磁共振成像儀(MRI),,成像清晰度和辨識度很高,靠的就是超導磁體,,14特斯拉以上的超強超導磁體核磁共振成像技 術,,能夠把人腦中的860億根神經(jīng)元全部清晰地測量出來,為很多疾病提供精準的醫(yī)療診斷影像,。
交通領域:磁懸浮列車大家可能都聽過或坐過,,時速和高鐵差不多,上海浦東機場的高速磁懸浮列車跑完全程30千米只需8分鐘,。如果換成超導磁懸浮,速度還能翻倍,。2020年,,西南交通大學已經(jīng)建成了首臺高速超導磁懸浮樣車,未來乘坐時速600千米/時以上的超導磁懸浮高速列車,,大家的出行效率會更高,。
當然,還有一些與普通人生活比較遠的強電應用,。比如量子計算,,超導量子比特技術幫助打造量子計算機,取得量子霸權,;軍事用途,,超導體可以用于開發(fā)高強度電磁脈沖(EMP),用來癱瘓范圍內(nèi)的所有電子設備,;太空探索,,超導磁體,超導可控核聚變發(fā)動機,,為太空旅行,、宇宙飛船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
(中車長客正在研制超導電動高速磁浮列車) 二是弱電應用,。即在大電流或強磁場下的超導應用,。 普通人日常接觸最多的還是弱電應用,比如移動通信,、家電,、智能設備之類的,這些領域的“超導化”其實也非常常見。
利用超導的零電阻優(yōu)勢制作微波器件,,可以減少數(shù)據(jù)傳輸?shù)膿p耗,,從而提高信號的識別度。3G/4G基站用上高性能超導濾波器,,可以讓覆蓋的手機信號不串號,、不混流量。
大家平時用的筆記本電腦,、手機,、平板,容易因為散熱不佳而燙手,、運算速度變慢,、燒壞主板器件,集成電路芯片越來越小,,傳統(tǒng)電路的功耗問題就越明顯,。如果能用超導體來制作電子元器件,就不用擔心CPU發(fā)燒了,。
![]()
我們都知道,,第三次工業(yè)革命的核心是電氣化,物理學家J.C. Séamus Davis認為,,特斯拉和愛迪生發(fā)明了電力,,徹底改變了社會,而超導將再次徹底改變它,。
如今,,超導并不只存在學術會議、神秘實驗室,、各國智庫報告里,,其實已經(jīng)來到了我們身邊。
諾獎收割機,,超導百年都在研究什么,? 這么一說,你可能會說,,既然3G時代超導就開始商用了,,怎么還能持續(xù)收割“諾獎”,引無數(shù)物理學科學家競折腰呢,?
從發(fā)現(xiàn)超導現(xiàn)象,,至今不過百年的時間,就已經(jīng)在凝聚態(tài)物理領域誕生了60多個諾獎(諾貝爾物理獎),,超導這個更小的分支,,就有10個直接得獎,,可見這個領域非常重要,而且難度大,、收獲也大,。
那么,超導的百年歷史中,,都研究了哪些重要問題,?我們就以五次超導研究的諾獎為脈絡,串聯(lián)起超導的發(fā)展歷史,。
![]()
1. 發(fā)現(xiàn)超導 1911年,,荷蘭物理學家卡末林·昂尼斯在題為《汞的電阻突然迅速消失》的論文中,將零電阻的現(xiàn)象,,命名為“超導”,,這項開創(chuàng)性的研究,兩年后就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所在的荷蘭萊頓大學的物理實驗室,,也一度成為世界低溫物理研究中心。
![]()
(Heike Kamerlingh Onnes(右),,超導的發(fā)現(xiàn)者)
2. 超導熱力學效應,。 1950年,俄羅斯科學家A.A.Abrikosov,、Vitaly Lazarevich Ginzburg和英國科學家Anthony Leggett提出了超導熱力學效應,認為超導就是一種量子體系中的熱力學相變,。 冰熱了化成水,,水熱了揮發(fā)成蒸汽,這個固體-液體-氣體的過程就叫相變,。超導體的電阻值,,在臨界溫度下突然下降,而超導熱力學效應的理論,,可以用來描述超導相變的許多臨界現(xiàn)象,。 這項工作的50年多年后,三位科學家獲得了2003年的諾貝爾獎,,說明搞科研不僅要腦子好使,,還得有個好身體。
![]()
3.超導微觀理論,。 1957年,,伊利諾伊大學的三位物理學家巴丁、庫珀和施里弗,,利用電子配對的思想解釋了超導的微觀機制,,即某些材料如何在低溫下以零電阻導電,,電子之間要相互吸引,需要晶格作為媒介,,形成電子對(Cooper對),,解釋了汞和鉛一類超導體中的超導現(xiàn)象。 憑借這一超導微觀理論,即BCS理論,,三位科學家在1972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
(晶格使電子產(chǎn)生吸引作用) 4.超導隧道效應。 1962年,,劍橋大學的研究生約瑟夫森發(fā)現(xiàn)了超導的量子效應,,兩個超導體中間放上絕緣體,會形成“超導隧道電流”,,超導電子可以量子隧穿到另一個超導體中去,,加上外界電壓之后,會產(chǎn)生量子振蕩運動,,這一發(fā)現(xiàn)對研制高性能半導體和超導體元器件,,有很高的應用價值,獲得197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
5.高溫超導材料,。 1986年,IBM的柏諾茲和繆勒在一種氧化銅材料中發(fā)現(xiàn)了高溫超導性,,可以在35 K(-396 F)的溫度下變成超導體,。銅氧化物高溫超導的發(fā)現(xiàn),將臨界溫度大幅提高,,使材料在低價的液氮降溫環(huán)境下達到零電阻,,極大地拓展了超導應用場景。 這種新型材料,,給超導研究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二人也在次年(1987年)就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比發(fā)現(xiàn)超導的“開山鼻祖”昂尼斯的獲獎速度還快,。
![]()
(柏諾茲,、穆勒1986年6月發(fā)表的第一篇論文) 從這些里程碑的諾獎成就中,可以看到,,超導是一個百年來碩果累累的基礎研究領域,,從理論奠基到落地應用的腳步,步履不停,,而這個領域還會持續(xù)涌現(xiàn)更多的諾獎得主,。
那么,超導還有哪些研究方向是諾獎的種子選手,,中國的研究實力究竟怎么樣呢,?
下一個超導“諾獎”的種子選手 目前,,超導領域還有很多未完成的“諾獎級”工作,等待著各國科學家們“搏一搏”,。
首當其沖的,,就是最近廣為關注的常壓室溫超導體。
超導要實現(xiàn)規(guī)模產(chǎn)業(yè)化,,必須開發(fā)出更利于應用的超導材料,。而一直以來,超導領域都有一個臨界溫度的天花板——“麥克米蘭極限”,,即超導臨界溫度不能超過40 K(零下233.15℃),。
這個臨界溫度還是太低了,超導體必須通過昂貴的降溫技術,,比如液氮/液氫,,才能保持超導性。為了讓超導體規(guī)�,;瘧�,,就必須探索室溫環(huán)境下(300 K,即27℃)就能夠保持超導性質的材料,。
可以說,,常壓室溫超導體,是絕對的諾獎潛力股,。
此前曾有很多論文聲稱找到了“室溫超導體”,,但基本都無法被同行重復實驗,有的實驗數(shù)據(jù)不可靠,,最終不了了之,。所以為什么說不用焦慮Ranga Dias稱近環(huán)境壓強下的室溫超導,因為類似的“狼來了”已經(jīng)發(fā)生過多次,,等研究真的被自證和他證了,,再著急不遲,。 ![]()
(麥克米蘭極限) 實驗技術的桎梏難以打破,,基礎理論突破或許能帶來變革。高溫超導微觀理論,,也是一個頗有前途的諾獎選手,。
回顧歷史會發(fā)現(xiàn),目前唯一獲得諾獎的超導理論就是BCS理論,,而能夠徹底描述高溫超導材料特性的理論,,目前還沒有一個是公認成功的。底層微觀機理的未知與不清晰,,也使得相關應用研究只能在既有的規(guī)則條件下艱難探索,。
如果能夠將高溫超導機理的微觀問題研究明白,,能夠給室溫超導帶來意外的改變,加速超導產(chǎn)業(yè)化應用的進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理論突破是金字塔尖的塔尖,尋找室溫超導之路,,絕大多數(shù)研究人員的機會還是在新的超導材料上,。
從1911年超導被發(fā)現(xiàn)至今,已經(jīng)有成千上萬種超導材料被發(fā)現(xiàn),,元素周期表中大約一半的元素都顯示具有低溫超導性,。不過,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材料,,還是那些便宜,、容易獲得的金屬與合金材料。
前面提到,,銅氧化物超導材料的發(fā)現(xiàn),,第二年就斬獲了諾獎。那么下一個諾獎級材料會是誰呢,?答案是鐵基超導體,。
![]()
1987年之后銅氧化物超導材料的發(fā)現(xiàn),開啟了超導材料探索的蓬勃之路,。如果說此前中國在超導領域的研究基礎弱,、追趕慢,與國際一流水平有代差,。那么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圍繞高溫超導材料,中國科學家迅速躋身到了世界前列,。
《超導“小時代”:超導的前世,、今生和未來》中提到,1987年3月初,,美國物理學會3月會議設立了“高臨界溫度超導體討論會”,,當時,來自中國,、美國,、日本的科學家,作為大會特邀報告人,,分別報道了各自在高溫超導材料探索的結果,,世界各地的3000多名物理學家,擠滿了1100人容量的報告廳,,狂熱的會議討論一直持續(xù)了7小時,,直到凌晨2點才結束,。
目前,構建出新型結構的鐵基超導材料,,被認為是高溫超導甚至室溫超導的希望所在,,是下一個諾獎的潛力股,也是中國在超導領域的強項,,擁有大量優(yōu)秀的研究人才和豐富的研究經(jīng)驗,,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多個鐵基超導體系。 2014年,,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化學研究所的科學家A. P. Drozdov和M. I. Eremets宣布在硫化氫中發(fā)現(xiàn)190 K超導零電阻現(xiàn)象,,發(fā)表在《自然》期刊上,正是受到了中國科學家的理論計算啟示,。
百年超導,,今天依然是如此迷人,擁有無限的可能性,,才會讓鴻儒白丁們都如此感興趣,。
《天空之城》中的“漂浮島嶼”,航行宇宙的太空飛船,,永不枯竭的能源和動力,,穿越時空的旅行……關于未來世界的想象中,超導是不可或缺的一筆,,中國亦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