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宇寬:從荷蘭風車看“康乾的盛世” 郭宇寬 資深媒體人 風車其實在歐洲很多國家都有,,而在荷蘭卻成為了這個國家的標志,。這個國家當年簡直是以一種狂熱在建風車,,跟我們大煉鋼鐵時到處建高爐一樣,據(jù)說在18世紀荷蘭曾經有一萬多架風車,,遍布全國各地,。 不在明信片上,而自己站在一座荷蘭風車腳下,,才能體會風車是一項多么精巧而又宏偉的建設,。為了能四面迎著風向的轉換,他們又把風車巨大的頂篷安裝在滾輪上,。而一架風車有好幾層樓高,,風翼長達十幾米,所以每一座風車的頂層都像現(xiàn)在有些豪華酒店的可旋轉360度的餐廳,。據(jù)說一架風車就可以穩(wěn)定地提供6000馬力的能量,,而且質量之好,有些能一直用到現(xiàn)在,。和300年前的荷蘭風車相比,,今天的風力發(fā)電,簡直沒有什么技術含量可言,。 以300年前的技術水平尤其是材料工藝,,能做出這么棒的風力設備,簡直是一個奇跡,,而且在全國各地造了這么多,,真是相當了不起。我禁不住產生一個好奇,,在那個年代,,也并不是為了旅游觀光的需要,什么動力驅動了當年的荷蘭人,,造出這么多風車,? 而答案讓我簡直覺得很好笑,荷蘭人造這么復雜的風車,,居然常常為了在我們看來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用途,。比如碾谷物、榨油之類,,在我們看來,最多是用毛驢和騾子就能干的活兒,,而最讓我吃驚的是,,有些風車,居然是用來鋸木頭的,,這些工作由人工來做也并不復雜,,只不過多流些汗而已。 唯一的解釋是,,荷蘭早在300年前,,已經進入了勞動力短缺的時代,。 我大學本科的專業(yè)是機械自動化,深有體會的是,,當時我們知道一些國際上的自動化和集成制造技術引入中國,,非常困難,并不是我們掌握不了那些技術,,而是我們的一線企業(yè)覺得不值得,,中國有似乎取之不盡的廉價勞動力,與此相比花錢在那些可以節(jié)省人工勞力的自動化系統(tǒng)顯得很不劃算,。 而荷蘭并不是絕對意義上的勞動力匱乏,,它一直是歐洲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但是因為荷蘭人熱愛休閑,,才造成勞動力供給相對匱乏,,我親眼所見荷蘭人真得是非常懶惰,每天下午五六點鐘,,街上店鋪就都關門了,,幾乎從來不會加班,在夏季的公園里,,海邊上,,到處都是懶洋洋曬太陽的人。但他們愿意把精力用在設計制造風車這樣可以節(jié)省勞動力的發(fā)明上,,對他們來說像中國人一樣勤奮工作是很不可理解的事,。據(jù)說荷蘭紅燈區(qū)的妓女都非常懶惰,對于一些從亞洲國家偷渡來的同行的勤奮敬業(yè),,感到非常有危機感,,經常通過行業(yè)公會來排擠她們,不許她們“超時工作”,。 在荷蘭人大造風車的時候,,正是中國人的康乾盛世,今天的經濟史學者認為,,在康熙和乾隆的時代,,一個普通中國百姓的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還比不上宋代,、明代,。按照《清史稿·災異志》里的記載,大清帝國的康乾盛世,,全國各地此起彼伏,,隔三岔五就來一次“三年自然災害”。但畢竟那是一個接近3億人口的大國,如果不看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質量,,從康熙和乾隆的角度看,,算是盛世也不為過。 就在那個時期,,以人口基數(shù)為后盾,,整個國家的GDP水平用現(xiàn)在的眼光看也還是世界領先的,中國的統(tǒng)治者可以享受的“人口紅利”世界第一,,自然實力雄厚,,搞出滿漢全席,官用瓷器的繁復程度達到了頂峰,,后世稱為“清三代”,。這樣的皇帝當?shù)脤嵲谔凶院栏辛耍灾劣谒粫腥魏蝿恿砉膭詈捅Wo創(chuàng)新,,也不會有動力來改進制度,,甚至連明朝開始從學習到自主研發(fā)的同樣來自荷蘭的的“紅夷大炮”都不放在眼里,我聽清華大學李伯重教授介紹他的研究,,在明代火器制造已經要趕超世界水平,,而到了康乾盛世,全放棄了,,他們要搞滿人的弓馬騎射,。當工業(yè)革命的浪潮席卷西方的時候,中國的皇帝們還是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中昏睡,。 在發(fā)展經濟學中,,很多學者都注意到一些資源豐裕的國家卻往往發(fā)展停滯。于是有一個名詞被大家記住了,,叫“資源的詛咒”(resourcecurse),,這通常指一些礦業(yè)資源豐富的國家和地區(qū),比如有豐富的石油或煤礦,,卻非常落后,,經濟水平低,政治腐敗,。 在荷蘭看到300年前設計建造的風車,,讓我感到,人力資源的豐裕同樣也可以變成一種詛咒,。一個人力資源豐裕,,同時又以勤奮和忍耐為文化傳統(tǒng)的國家,幾乎用不著考慮創(chuàng)新,,靠廉價人力資源這一條優(yōu)勢,就已經可以使自己在國際分工中具有競爭的比較優(yōu)勢。 除了中國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對勞動權利和勞動報酬的要求特別低以外,直到今天,,有哪些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力的產品,,是因為我們獨特的創(chuàng)新? 人民的勤勞是一件好事么,?對皇帝當然是件好事,,對人民自己也許不是。越勤勞的人民,,越會忍耐制度和方法的低效,,一代一代用眉間的汗水來換取溫飽。 但愿未來的中國人也可以像荷蘭人一樣多曬曬太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