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子子61961 于 2013-12-17 23:44 編輯
* y; d6 i$ j0 S
4 S8 g7 ~" A" Q4 _" _' f# V7 X細節(jié)如何決定成敗 2013.11.154 g l2 t- b# I, N6 U
4 V9 M& h0 e! r# T+ E0 Q& ^/ \
細節(jié)決定成敗,,是耳熟能詳?shù)囊痪涿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5年的時候,,曾在《經(jīng)濟日報》上讀到一篇連載,,題目就是《細節(jié)決定成敗》,作者是汪中求先生,。文章中舉了很多實際的事例,,用來說明“細節(jié)地方如果不注意,就會失�,�,;一些細節(jié)地方做好了,就會成功”的道理,。里面有些故事,,使我開拓了眼界,看到了新的思想,,有了很多收獲,。當時我很喜歡那篇文章,追了一陣子,,后來還在網(wǎng)上看到了電子版,。再后來,我在網(wǎng)上看到了有人批判這篇文章,,將其說得一無是處,。說《細節(jié)決定成敗》這篇文章太沒有細節(jié),只是反復陳述著題目的道理,,說其中有些故事,比如老鼠給貓系鈴鐺的故事,,并不是細節(jié)問題而是可行性的問題,。看到各種評論,,感慨良多,。對于一篇文章,著眼點在它的好的地方,,可以有一些收獲,,而抱著批判的觀點,則可以找出其中的瑕疵,,將其全盤否定,。人類的思想,怎樣才能每次更進一步呢,。
9 w: F, ~. B; i: ^! ^3 C最近在論壇看帖子,,看到有的朋友在回復時會引用“細節(jié)決定成敗”這句話�,?催^幾次后,,就會想,,這句話有它的道理,但是又覺得哪里不夠勁兒,。后來想了一下,,似乎可以進行下面這樣的分析。細節(jié)決定成敗,,是從宏觀上總結來說,,在細節(jié)上多注意一些,才能有較好的結果,。但是單獨看這句話,,與“努力才能成功”這樣的話相似,單純這句話來說是沒問題的,,但是每個人都在想著要去努力,,所獲得的進步卻各不相同。這是因為努力只是一個籠統(tǒng)的動詞,,單純看這兩個字并不能夠使我們想到去采取怎樣具體的動作,,細化來看,努力的“具體做法”才是更為重要的,。同樣,,對于細節(jié)決定成敗,接下來需要考慮的是:在細節(jié)上“如果去做”,,才能決定把道路引向較好的結果,。這個“如何去做”,或許是更需要考慮的事情,。
, K) |* D2 g$ s, ^" K6 d& r5 l
事實上,,在做一件復雜事情的時候,里面常包含有很多個“微小判斷點”,。在每個“微小判斷點”上的判斷,,會決定最后事情會走向何種結果。比如說一臺設備,,對于每個零件的尺寸設計,,每一處的間隙設定,每一處的材質選擇,,每一個動作的時機設定,,都會決定最后達到怎樣的效果。再如,,一次與客戶的交往,,每一次與客戶的會談,每一次對客戶的推薦,每一次對客戶的反饋,,在某一時間是否去做一些聯(lián)系客戶的事情,,聯(lián)系客戶時采用怎樣的方式,做怎樣的準備,,都會決定最后的結果,。再如,對于自己的一份工作,,手邊同時來的幾件事情,,對優(yōu)先順序的判斷,在某個時間點上是否動手去做,,如果交給別人來做去怎樣交代怎樣檢查,,都會決定最后的結局。對于在每一個“微小判斷點”上“如何去做”,,是值得敘述的問題,。最近有了一點感受,在這里想簡單列舉一下,。
& V" C4 P: k A2 G4 v3 s) O1. 比如在工作中,,會有和別人的交流,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總會有自己從別人那里獲得知識獲得幫助的時候,事情之后,,可以選擇的做法是:
“表達謝意”或者“不去特意致謝” 兩種做法,,在當時來看,不會有特殊的區(qū)別,,但是這將決定下一次,,對方是否會繼續(xù)給你相應的幫助,提供更多的知識,。從而決定今后的路的不同。
! g+ V! T& q# }) ?! H2. 比如在工作中,,會有和別人工作的交點,,偶爾會注意到別人工作中出現(xiàn)的一些小錯誤,這時可以選擇的做法是:
“追究起來沒完,,日后繼續(xù)嘲笑”或者“點到為止,,處理完即可” 兩種做法都是存在的,選擇的做法的不同,,就會決定將來的工作狀況會怎樣,。
4 p2 [; q' i' P0 c- s& l; t/ F3. 比如在工作中,既然是團隊作業(yè),就會有向別人交代事情的時候,,或者是將事情安排給別人去做,,或者是別人安排事情給自己做之后想對方匯報,這時可以選擇:
“用一般的方式只把必要的事情介紹過去”或者“用更容易理解更周全的方式將信息傳遞過去” 不同的做法,,會決定對方被交代事情后順利完成任務的概率,。在工作中多次遇到“被耽誤事”的情況之后,就會發(fā)現(xiàn),,與其單純地抱怨對方等待對方提高水平,,不如把事情交代得更詳細一些,后者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完成事情,。
4 A/ g$ X) e3 B$ b5 B) r& ?( f; F7 X4. 比如別人交代得事情自己經(jīng)過努力查證計算處理完了得到結果,,這時可以選擇:
“趕快交差去做下一件”或者“花幾分鐘記錄一下這件事情中的知識點” 幾次之后,就會決定自己的知識積累會變得怎樣,。 . i, W$ o$ q% t1 g
5. 比如辦公桌 “清理得整潔一些”或者“各處堆著紙和雜物” 有時會決定一些東西,,在日本管理方式的5S中,強調了“清掃清潔”,,而且據(jù)說是可以影響工作效率,。在雜亂一點的環(huán)境里,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會覺得“稍微差一點也無所謂”,,在一個整潔的環(huán)境里做事時會覺得“要把事情做得工工整整一些”,。前者也被稱之為“破窗效應”。 ( M$ k2 r/ j5 w. G' N
6. 比如一件事情分為幾步,,其中某一步需要去查找以往的資料去確認一下,,這時可以選擇: “反正有把握,先做一部分然后再去確認”或者“先花點時間去確認一下,,然后再繼續(xù)做” 對于“貌似沒問題”“應該是那樣的”事情,,比如說配套的電機底座應該是那個螺距,法蘭盤應該是那個厚度,,某個配管應該是32A,,氣缸面積減少一些之后氣缸的頂力應該能夠用,先按照自己認為的事情去做一部分去畫了圖然后再去確認一下,,發(fā)現(xiàn)確實沒記錯,,是件好事,但有的時候就會有記錯的事情,,這時候順序的問題,,就會影響工作的效率。 # ?/ T7 p4 S" K8 @# ~
7. 比如在工作的閑暇時間或者在家里休息的時候,,可以選擇: “坐著不動”或者“動起來去做某件事情” 前者是很簡單的甚至可以說是沒有風險的或者說是不需要任何判斷就可以去做的,,一些事情當時不去做稍微拖一拖也是可以的,但是往往時間就在靜坐中流逝了,“在適當?shù)臅r候”能否起身去做相應的事情,,會決定能否多做一些事情,。
/ W: x! x- G/ U1 U( i8. 比如設計一個新的物件時,可以選擇:
“一般的做法”或者“新的更好的做法” 作為設計者,,有更好的做法,,能夠更充實一些,當然,,好的設計不容易遇到也是無可厚非的,。 . U' q1 y7 U" ^, R
9. 比如在電腦前上網(wǎng)的時候,在某個時間點,,可以選擇: “再上網(wǎng)一會兒”或者“趕緊停手,,去做事收拾房間 ” 有多少御宅族的周末,就是在打開電腦或打開電視之后自然而然地將時間浪費到了晚上,。在某個時間點是否可以決定一下,,停止網(wǎng)上的沖浪去做其他該做的事情,能還是不能,,會決定周末時間的利用效率,。 所謂“珍惜時間”,細化來看,,至少有兩點是需要注意的,,一個是,“提高效率”,,在做事時提高效率提高時間的利用率,;另一個是,“把握時機”,,在適當?shù)臅r機去動身做事,。前者更容易被想到,后者也同樣應該受到重視,。 ( b5 O7 `: h+ l$ s4 E# W% l ~
10. 曾經(jīng)讀過一篇帖子,。先是有一個企業(yè)的管理者,寫了一篇抱怨帖《再也不招應屆畢業(yè)生》,,說他公司里招來的應屆畢業(yè)生,,讓他去買點打印紙,打車來回,,還下午擅自休息。然后就有一個大學生寫了一個帖子《不招大學生是你的短視和無知》,,說得內容是,,招不到合適的大學生說明HR的能力不夠和方法不合適。看到前者這種抱怨大學生的文章,,作為讀者可以有兩種思考方向,,一種是像那個大學生一樣,去評價,,去指責HR的不足,。另一種是,去吸收,,從那篇抱怨的文章里提煉出來一些東西來吸收,。 ! X- S/ N2 N" F" W: \3 z
比如,看到那些說大學生不好的文章,,在氣憤之余,,告誡自己,以后自己遇到同樣的事情時不要犯同樣的錯誤,。再具體一點說,,在那個《再也不招應屆畢業(yè)生》的文章里說到,一個大學生不會買紙,,浪費公司電話,,離職不打招呼,工作時間喝酒,,覺得自己可以去談合同,,下到基層就指手畫腳。那么看完那篇文章,,不要只想著去鄙視作者,,而應該告訴自己,將來自己遇到同樣的事情時要注意,,不要犯類似的錯誤,。作者說大學生不好,那就讓他說吧,,畢竟人家是受到了損失,,那是事實,別人再怎么說作者壞,,說大學生好,,也不能改變他所受的遭遇。人家提供那么生動的反面教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應該感謝才對,,要是沒人寫那樣的文章,我們就只能等走入社會自己犯錯誤后才知道什么是錯的,,如果提前知道了會不會好一些呢,,大概是這個意思,。
$ t8 a5 J t# o7 O
?. A0 [9 K G9 j7 d0 s0 _這就是面對一篇文章,一個故事,,面對別人的一次完成,,或者是一次失誤,采取“評價”和“吸收”的不同的思考方式,,會使我們的收獲不同,。這篇文章能夠讀到這里,子子對您表示感謝,。同樣,,讀者不必去關注作者是怎樣的一個家伙,人家汪中求先生多少還是個CEO,,而這篇文章的作者,,只是一個朝九晚五的工薪族而已。如果您想知道作者是否成功,,那么未必會有滿意的回答,,但是如果您能夠從文中吸取一二,并且使自身受益,,那么作者如何也就無所謂了,。 P' p0 G' g2 l/ u6 U7 b
8 o5 N' V: k, C6 p6 \0 U* J在一個周末的清晨,想到了以上一些內容,,在這里也記錄一下,。共勉。
6 }9 W- U2 w' y& [9 e
/ \$ n: M. c2 Z. j: z4 k- }以上,。
, n, y [6 r0 o1 c X* l( p
, \0 b: s' n* n1 Z' @by 子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