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踏實實地進步,,才能走得更遠;把現有技術發(fā)揮到極致,,才能走得更堅實,。
小到指甲刀,大到汽車,,凡是德國生產出來的產品,,似乎都備受世界人民青睞。那么國產制造呢,?長期以來,,“made in China”在很多外國人眼中就便宜、劣質的代名詞,,就連相當一部分的中國人自己也不以為然,。
同樣是汽車,為什么很多人熱衷于德國“寶馬”,、“奔馳”,、“勞斯萊斯”,而非國產“長安”,?
同樣是衣服,,為什么運動時尚人士更熱衷于“阿迪達斯”,而非“安踏”,、“李寧”,?雖然是國產驕傲,為什么華為手機總把“德國徠卡認證”作為最大的營銷噱頭,?
“德國制造”口碑為何如此之好?
德國制造所奉行的理念就是經過一代代人的技術積累和堅持,,將自己專注的產品不斷臻至完美。
在德國,,很多企業(yè)往往專注于某個領域,、某項產品的小公司,、慢公司,比如,,馬牌輪胎公司1871年成立,,雖然規(guī)模不大,但在我國幾乎每個地級市都有它的分店,。
還有光學工業(yè)的徠卡,、蔡司,醫(yī)藥工業(yè)的拜耳,,醫(yī)療保健領域的費森尤斯……這些公司在行業(yè)內都很低調,,卻具有極強的無可替代性,因此被稱為行業(yè)的世界“隱形冠軍”,。
在過去的30年中,,有人收集了全世界3000家隱形冠軍公司數據,其中德國擁有1307家,,數量全球最多,。
眾所周知,德國的產品往往在價格方面會高于同行,,這是因為他們更多考慮的是更長遠的問題——利潤用來提高質量,。
比如,德國汽車上裝有ESP車身電子穩(wěn)定系統(tǒng),、ABS防抱死,、ASR防側滑系統(tǒng)以及超寬輪胎,這些可以讓汽車在濕滑的路面,,在沒有甩尾、沒有側滑的情況下迅速停下來,。
從一輛車就能看出,,“德國制造”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質。發(fā)動機和剎車是汽車最核心的東西,,如果剎車不過關,,一些智能GPS、語音助手,、表皮噴漆等無關緊要的東西弄得再花哨,,也沒用。
再看看公路建設,,德國人修補一條路平均要花6年時間,,路面的厚度讓人震驚,修好之后可以用100年,,但在國內,,同樣的工程可能2個月就能完工,,可不出2年就會再次坑坑洼洼,然后年復一年的小補大修,。
職業(yè)尊重德國工人更能專注工作,。
當然,這種對技術的專注和注重,,來自于大的社會環(huán)境,,尤其是在教育領域。
德國十分尊重技術類的職業(yè),,年輕人讀技工學校并不可恥,,而且,德國的職業(yè)技術教育,,在全球范圍內都是相當先進的,,很多職業(yè)學校的地位,比普通大學還要高,。
因為,,在德國,企業(yè)找員工,,合格的技能比文憑更重要,。許多中小企業(yè)甚至不愿意雇用大學生或更高學歷的人,認為這些人只有“一雙左手”(德國成語,,比喻某人手腳不靈活),。
而德國畢業(yè)于技工學校的“藍領”,工資幾乎普遍比大學畢業(yè)生高,,就拿平均年薪來看,,大學畢業(yè)生白領30000歐元左右,而技工則能達到35000歐元左右,,不少行業(yè)的技工工資遠遠高于普通公務員,,甚至高過大學教授。
這就是德國從不缺少優(yōu)秀工匠,,進而造出優(yōu)質產品的又一原因,。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其實,,德國統(tǒng)一之初的工業(yè)產品,,和“嚴謹”、“高質量”這些詞完全搭不上關系,。
因為德意志民族,,是很晚才開始搞工業(yè)化的,在英,、法完成工業(yè)革命時,,德國還是個農業(yè)國,。德國人也經歷過與今天中國類似的“山寨階段”:向英、法學習,,偷人家的技術,,仿造人家的產品。
為此,,英國議會還特別要求所有進入英國本土和殖民地市場的德國進口貨必須注明“德國制造”,。當時的“Made in Germany”和現在“Made in China”一樣,都帶有著一些侮辱性的色彩,。
所幸,,德國并未在山寨道路上墮落到底。
他們在1907年推動了一項法案,,要在每個超過1萬人的城市建立強制性的技校,,其理由就是技能培訓能讓工人在社會上立足。
加上,,德國在基礎科學上根基雄厚,,很快就建立起理論與工業(yè)實踐之間的聯系,從而在半個世紀時間里,,將世界一流的科學家隊伍和技工隊伍結合在了一起,,領導了“電氣化革命”,使德國工業(yè)獲得了跳躍式發(fā)展,。
此后,,德國的機械、化工,、電器,、光學,直到廚房用具,、體育用品都成為世界上質量最過硬的產品,。
有人曾問一個德國的鍋具制造商:“德國人造的鍋可以用上100年,因此每賣出一口,,實際上也就丟失了一位顧客,,以后人家不用找你了,�,!�
而日本人造的鍋,是20年換一次,,中國人造的鍋,,幾年就換一次。你們?yōu)槭裁匆褨|西搞得那么結實呢,?把使用期搞短一點,,不是可以賺更多的錢嗎,?”
廠商的經理是這樣回答的:
“哪里的話,鍋不用再買第二次,,就會有口皆碑,,就會招來更多的人來買我們的鍋�,!�
一筆生意,,德國人在你身上一輩子就做一次,但卻做到了有口皆碑,,但人家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
同樣是做生意,中國企業(yè)似乎更熱衷于升級換代,。
近些年,,中國互聯網經濟飛速發(fā)展,很多企業(yè)也得益于此,,優(yōu)化了產業(yè)結構,。尤其是中國的高鐵和數字化信息公司已經得到了世界范圍內的認可。
可部分代替不了整體,,我們市場依然存在著許多隱患:
比如,,市場里充斥著一些假、大,、空的數據,。
虛擬經濟應當服務于實體經濟,但中國目前的虛擬經濟,,似乎飄了起來,。
在最新的世界500強里,字面上看,,德國的企業(yè)數量已經落后于中國,。但細細一看,中國在500強里的企業(yè)大部分是金融業(yè)和房地產業(yè)的公司,。
一位在美國生活的朋友說:“沒想到中國的金融業(yè)能如此發(fā)達,,笑傲全球�,!�
是啊,,銀行先把錢貸款給房地產商,房地產商用錢起房賣房,,最后,,老百姓再從銀行手里貸款買房,到頭來,,國民所積累的財富都流到了銀行,,金融業(yè)能不發(fā)達嗎,?
近些年,很多經濟專家一直擔心,,中國金融業(yè)泡沫太大,,反觀讓經濟健康增長的制造業(yè),卻停滯不前,。
例如,,某些光譜分析上的光學產品需要納米級的加工精度,這比可見光的波長還短,。中國做不到,,但在德國和日本就有公司能做。
互聯網+背后的浮躁心理,。
互聯網時代,,涌現了各種曇花一現的造富神話:“xx企業(yè)三年上市”、“xx平臺成功融資20億”……
就拿最近熱議的“拼多多”事件來說,,一些新興電商平臺發(fā)展迅速,,但仍然存在著大量的“假貨”、“劣貨”,、“山寨貨”,,它用不合理的低價誘導消費者,而且交易額驚人,。
虛假繁榮的背后,,使我們制造產業(yè)空心化,“xx充電器自燃”,、“xx鍋爐爆炸”……一些生產商不去花心思做好產品,,卻在和產品質量相礙不大的app上投入不菲。
可惜的是,,“踏實”這兩個字,,基本上沒人肯聽。從上到下,,浮躁至極,,各種2.0、3.0,、4.0的噱頭應運而生,,根本不看腳下已有的路,直奔產業(yè)空心化的懸崖,。
越來越貧瘠的工匠精神,。
從生產方面看,,我們國家的工人工資,,這幾年雖然有所提升,,但很多人卻感覺“自己變窮了”。
這是因為,,工人的工資遠遠趕不上房價,、物價的飛漲。在此情況下,,一方面企業(yè)用工難,,另一方面,很多工人生產積極性遠不如前,。
從科學教育上看,,這幾年,我們高等院校都在鼓吹培養(yǎng)科技大師,,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和質疑精神,,把科研論文作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卻忽視了,,對學生職業(yè)能力最基本的培養(yǎng),!
事實上,很多985的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后,,覺得自己的能力還不如�,?粕_@就是一味地好高騖遠,,沒有做到腳踏實地,。
中國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目前定位就是基礎制造業(yè)大國,雖然有待于升級,,目前來看,,就基礎制造,我們干得也并不算好,。
一方面是喊得震天響的“區(qū)塊鏈”,、”貨幣的去中心化”、“2.0升級”….
另一方面,,我們的紡織服裝業(yè)雖然干得很大,,但是一個自己的國際品牌都沒有。
我們化工鋼鐵產能雄霸全球,,但是完全沒有精細加工能力,。
機械制造多是一些初加工品,精密儀器更是遙不可及,。
如此現狀,,為何再去發(fā)明一些時髦高端的詞語?
其實,單把手里這點基礎制造業(yè)干好,,就已經需要幾代人的持續(xù)努力了,。
紡織服裝業(yè)干到極致去,造出最貼身的布料,,織出最嚴密的針腳,;
化工鋼鐵干到極致去,雜質率降到無限接近零,,純度無限接近100%,;
機械制造干到極限去,滾珠做到完全的滾圓,,螺栓做到嚴絲合縫,;
拋開所謂的“跨越式發(fā)展”,踏踏實實地進步,,才能走得更遠,;
老老實實地把我們的技術練好,用到極致,,就足夠我大中華再富百年了,。
作者:木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