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F: ~% }# ?6 U# A9 }$ q
莊子曰:鰷魚出游從容,,是魚樂也!
' I- U/ i8 e4 c" {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 d- ~/ A- ~1 \6 x' U' Y* u0 s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5 y" W' A2 ^6 g& f# B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不知魚之樂,,全矣�,!� 8 Z" L3 `5 ]: O" M A/ Z$ ]
這是《莊子.秋水》篇里的一篇有名的故事,,莊子因一句“魚是快樂的”被惠子一再追問,,以致處于被動局面。我們先來分析,,最后再講莊子如何圓場,。 8 Z$ L# q* e2 |- {
嚴格地說,各個人都只能直接地了解自己,,都只能知道自己在何種處境,,有何種知覺,生何種情感,。
, C' q6 y, _2 u3 k4 y: I! v) H ~
至于知道旁人旁物處何種境地,、有何種知覺、生何種情感時,,則是憑自己的經(jīng)驗推測出來的,。
/ d) r% I* @' R4 @6 y! O
比如我知道自己在笑時心里歡喜,在哭時心里悲痛,,看到旁人笑也就以為他心里歡喜,,看見旁人哭也以為他心里悲痛。
' ~, y& D" B! K2 A j) d
我知道旁人旁物的知覺和情感如何,,都是拿自己的知覺和情感來比擬的,。 H2 X- S1 Q, M( A' N, B
我只知道自己,我知道旁人旁物時是把旁人旁物看成自己,,或是把自己推到旁人旁物的地位,。
# e4 g/ h: `3 ?/ c ^
莊子看到魚「出游從容」便覺得它樂,因為他自己對于「出游從容」的滋味是有經(jīng)驗的,。 % J' F4 z; p0 K o
人與人,,人與物,都有共同之點,,所以他們都有互相感通之點,。假如莊子不是魚就無從知魚之樂,每個人就要各成孤立世界,,和其它人物都隔著一層密不通風的墻壁,,人與人以及人與物之中便無心靈交通的可能了。
, z, ?! r5 l- G- ?$ }
但魚沒有反省的意識,,是否能夠像人一樣“樂”,,這種問題大概在莊子時代的動物心理學也還沒有解決,而莊子硬拿「樂」字來形容魚的心境,,其實不過把他自己的「樂」心境外射到魚的身上罷了,他的話未必有科學的嚴謹與精確,。
+ X9 N# x" J4 j
我們知覺外物,,常把自己所得的感覺外射到物的本身上去,,把它誤認為物所固有的屬性,于是本來在我的就變成在物的了,。
# {9 V- W. g9 A) Y$ [5 s1 k
比如我們說「花是紅的」時,,是把紅看作花所固有的屬性,但其實花本身只有使人覺到紅的可能性,,至于紅卻是視覺的結果,。紅是長度為若干的光波射到眼球網(wǎng)膜上所生的印象。如果光波長一點或是短一點,,眼球網(wǎng)膜的構造換一個樣子,,紅的色覺便不會發(fā)生�,;忌さ娜烁揪筒荒鼙鎰e紅色,,就是眼睛健全的人在薄暮光線暗淡時也不能把紅色和綠色分得清楚,從此可知嚴格地說,,我們只能說「我覺得花是紅的」,。 / W9 d+ J. q* I+ |: G, L
我們通常都把「我覺得」三字略去而直說「花是紅的」,于是在我的感覺遂被誤認為在物的屬性了,。% d# y7 ]" X; N. I/ k( E
' F/ P0 f& `4 A! \1 a 日常對于外物的知覺都可作如是觀,。「天氣冷」其實只是「我覺得天氣冷」,,魚也許和我不一致,;「石頭太沉重」其實只是「我覺得它太沉重」,大力士或許還嫌它太輕,。 3 r' w4 z2 b3 F9 s" ]. L+ d% S: q- l, ?& j
回到開始的故事,,惠子追問莊子“安知魚之樂”,“你怎么知道魚是快樂的,?”莊子一開始問答說: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葑痈F追不舍:是呀,,“我不是你,本來就不知道你,;你不是魚,,也不應該知道魚的快樂,這是完全可以斷定的,�,!�
# e9 W" s* ]6 C8 Q. I# [
莊子沒辦法了,只好偷換概念:你不是問我在“哪里”知道魚的快樂的嗎,,我告訴你,,就是在這個橋梁之上,。 6 d: T) g! X7 I: l" E2 `
惠子的“安之魚之樂”,本意是“怎么知道魚的快樂,?”而「安」又有在哪里的意思,。莊子耍了個小聰明。
, A# x g7 l# E8 {1 X5 N9 }
惠子發(fā)問的前提是莊子說:魚是快樂的,。而如果莊子換個說法:“我覺得魚是快樂的,。想必惠子便無從發(fā)難,即便真要問,,也是問“你為什么會覺得魚是快樂的,?”這個問題,莊子在一開始就給出了答案,,“鰷魚出游從容”(鰷魚悠然自在,,所以覺得它快樂)。 ( R5 f% t* ?) _
加個“我覺得”,,省卻不必要的爭辯,、甚至誤會和麻煩。
$ l* u8 V ~; L! f f I1 {; r
不過日常說話,,倒是不必逢言必加這三字,,否則難免給人太過自我的感覺。聽別人的話,,有不同的觀點意見時,,倒是可以在那前面加上一句“我覺得”,那一切不過是“他覺得”罷了,,而真實情況究竟是怎樣,,我自有我自己的觀點和理解。 ' S8 K5 ?" K, a" y! [3 }& c1 N
試想,,倘若惠子自己給莊子的話前面加上一個“我覺得”,,也就沒有了本次濠梁之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