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想寫篇國家需要高度重視技術型“國寶”的文章,,卻一直等待著觀望著,期望有高人能先于我把這一呼吁建言給國家,,譬如能在全國“兩會”期間由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提出來�,?晌矣行┦�,,因迄今為止這個問題仍然未引起應有的重視。
“科”“技”不分家,,應該是真知灼見,。我這里講的“國寶”不是指物質上的國家級寶貝,而是指技術拔尖人才,。實際上技術拔尖人才并不是神秘人物,,他們在社會之中,有的能發(fā)揮作用,,而相當數量的“國寶級”技術人才卻處在“蘊藏”狀況——不被重視,,遭受冷漠�,!皣鴮毤墶奔夹g人才明明可以在周邊找到,,卻“身在寶山不識寶”,只將眼光朝外,,以至不惜巨資引進人才,,哪知引進的人才實際還不如本土人才,這種現象這些年很常見,。
我之所以迫切地要表達這一意思,,在于一些國寶級技術人才正步入人生暮年,如果再過一些年頭,,這些人才去世了,,他們技術才能就不能發(fā)揚光大或者不能起到應有的后續(xù)傳人的作用,那么對我國將是重大損失,!
國寶級技術人才不一定都是國家人才庫里注冊登記的人才,,而不少散見于民間,經過我們的實際了解,、觀察,、比較,、鑒別能夠認定他們是我國的杰出技術人才。誠然正式的認定程序是需要的,,不深入了解,、觀察、比較,、鑒別,,對這些人才沒有認定程序,這些人才就會被忽視,、被誤認為平庸之輩,。
過去的一批軍工企業(yè)劃轉地方,由于轉型和市場經濟風波因素,,這些企業(yè)當中有些景況不佳,,但這些企業(yè)當中有一批原有的技術力量很精干、很專業(yè),,但未能在后來發(fā)揮應有的技術作用,,出現了有勁無處使的尷尬。一批破產的,、改制的國有企業(yè)下崗職工之中就有技術骨干,、技術拔尖人才,他們正處在盛年卻下了崗,,本來可以帶好一批徒弟,,卻因下崗而未能如愿,這些人不能發(fā)揮技術作用無疑是國家的損失,。
一些技術活已經瀕臨絕境,,后續(xù)乏人;有些技術絕活已經面臨家人傳承,,而不被外人知曉的狹窄境界,。這都實實在在展現在我們面前。以筆者親歷為證:過去某國營工廠一個車工,,車出的零件標準超過了刷新了國家標準,,他帶的一個車工班由此成為當時國家級的先進班組,可是這些人在其國有企業(yè)倒閉后為了生活只能做攤販,。這是不是國家的損失?某國營工廠的木模工給其親屬做的純實木家具,,竟然沒有用一顆釘子,,至今已近三十年卻不開裂、不掉漆,,堅固如新,,該木模工在下崗數年后已辦了退休手續(xù),。某原國營工藝廠的一個沒讀過書的女技師,能夠隨手裁剪出栩栩如生的圖案,。如今進入老年只能自己租個門店,,給顧客剪紙。這些是不是都是國家損失,?
這些人之所以成為技術尖子,,與當年的環(huán)境有關。當年技術大練兵,、大比武蔚然成風,,各行各業(yè)以不愛做工,不會做工,,做工不精良為恥,,雖然沒有什么獎金刺激但在其正確社會價值觀、榮辱觀的氛圍下,,都力爭技術精益求精,。當年的七級工、八級工是實實在在憑本事得來的,、名副其實,,絕不象現在可以花錢買技術證書。正是當年以沒技術為恥才造就了大批國寶級的技術人才,。今昔對比,,如今是以不會做投機生意為恥,不會往官場鉆營為恥,,這到底是進步了還是倒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