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Insigne 于 2018-6-30 10:03 編輯 7 c9 N, R4 A' r2 |$ l
) Q* t3 S# ^! k$ {8 ~& L; Q7 Y回想一下:你是否經歷過這樣的情景:
4 r: T% M/ u9 V+ Z( b! F 1 O8 C& m |( g2 w0 ]; N$ @ ?
遇到一個稍微有點陌生的問題,就不知道該從何入手,只能搜腸刮肚,試圖用熟悉的經驗來「套」; 面對同一個話題或事件,,總是難以打開思路,直到看了別人的分析,,才恍然大悟「啊,,原來還可以這樣」; 討論交流時,,別人思路清晰,、鞭辟入里,自己明明肚子里也有很多想法,,卻總是不知道如何表述,; 讀了一堆書、文章,,卻始終沒形成自己的觀點,,只能拿別人的內容當做談資,拾人牙慧 * C' E) U& S& l1 J1 ~% _ l$ H2 k
…… 為什么會這樣呢,?
% [$ \' Y! ~5 ]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我們沒有學會正確的思考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思考模式,。 大多數人的思考,都是遵循著習慣性的路徑,,按照慣常的模式,在「差不多」「大概吧」的時候就淺嘗輒止,。這樣得出來的結果,,注定只能是平庸的,。
9 K' A5 M( _5 y0 e9 L1 q0 u7 h' v
甚至,為了偷懶,,我們會直接復制別人的想法,,把別人的結論、觀點當成自己的,,以節(jié)省自己動腦的成本,。 這樣的后果,就是你只能人云亦云 —— 你的思維都是由別人所影響和決定的,,很難真正有自己獨立的想法,。
, [. G& ^. h# T" x
那么,我們該如何養(yǎng)成良好的思考習慣呢,? 我歸納了幾個常見的思考誤區(qū),,不妨一起來看看。
& h2 Z$ R Q2 F: M4 @0 e* s0 ] 1. 把資料搜集當作思考我經常碰到這樣的人:閱讀量并不算少,,但特別容易依賴于自己讀到的內容,、搜集到的資料。 他們的思維模式是:「某某書上是這樣講的,,所以我要這樣做」,。 + d2 _6 @. B& Z0 p8 v
無論是后臺還是訓練營,都能看到這樣的提問: 老師,,某某書上講了某某內容,,但跟您講的不一樣/跟我感受到的不一樣/跟其他書講的不一樣,是不是哪里出了問題,?應該如何理解呢,? 9 i1 I5 p# M4 h, c
其實,他們大多都忽略了兩點: 3 |6 g" @ Z: u2 A5 L* j6 I2 X
1)書不一定是對的,。 2)即使書是對的,,也受限于眾多變量,未必廣泛,、普遍適用,。 ( Q: b5 {" C( M, w! {; E( \0 i) c! W
展開來說:
) C' L A, G8 l7 f1 y8 z& t
每本書都有觀點和立場。你所看到的,,只是作者基于他的觀點,,用來自我證實的框架。說句不太好聽的話:每一本書都有偏見,,只是有的偏見不那么嚴重罷了,。 不僅僅是書,任何一種載體的信息,,比如課程,、節(jié)目,、文章,都是如此,。 b4 c$ M' ]( ?8 i
如果你沒有「以我為主」的思維,,就很容易把這些偏見當作真相。 所以,,我經常問:讀了這么多的書,,對于某個主題,你的理解和思維框架是什么,?拋開任何一本書,,不要告訴我「某某書上如何如何寫道」「誰誰誰如何如何說」—— 我想知道的是你的看法。
4 q( [6 i- U0 A0 Q0 \+ L7 H 7 ]( x3 ]% g" d( A; \9 ^
它是什么,,它不是什么,? 它的邏輯和原理是什么? 它分為什么,,每一部分如何影響,? 我們如何應用它,來指導我們的行動,? 0 L) I) v: k5 \- G, n
其實,,無論你是閱讀,還是聽課,,還是看文章,,這些行為本質上,都是一種搜集 —— 你所搜集起來的,,也不過是資料而已,,并不是知識。 什么才是知識,?只有把這些資料,,組織、整合起來,,再從中進行歸納,、解讀、對比,,得出你自己的觀點和結論,,這才是知識(Knowledge)。
0 J# S) N& R; W, F. ?4 ]7 y
知識一定是整體性的,。它來源于基礎的質料,,但高于這些質料本身。 把這部分知識,,再進行延伸,、遷移,、標準化,轉移到新的問題,、新的領域上,內化為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這就是「智慧」(Wisdom),。 0 e+ z6 U* o, X6 z. |
缺了這兩點,讀再多信息,,搜集再多資料,,也只是在進行數據的復制-粘貼而已。
- {& R, O& W' K 2. 把分類和標簽當作思考# n% q) d! F) H) Y; e3 G
回憶一下,,在生活中,,你是不是經常聽到這些話: A:他的文章寫得真好。 B:因為他是學文科的呀,。 A:為什么你不太喜歡跟別人交流呢,? " s3 O l, J$ C E) E) U
B:大概因為我的性格比較內向吧。 A:這家公司的成長比較慢,。 B:沒辦法,,因為他們是做傳統(tǒng)快消行業(yè)的。 …… 7 n) `0 ]( ]& c4 @% t
標簽和分類,,本來是我們發(fā)明出來,、用來輔助我們思考的工具,但很多時候,,它們卻成了我們「停止思考」的理由,。 如同上面的例子。學文科就一定能寫出好文章嗎,?文章寫得好跟學文科一定有關聯嗎,?不一定,也許有,,也許沒有,,這個因人而異。 同樣,,內向是「不跟人交流」的原因嗎,?實際上,這只是把「我不喜歡跟人交流」重復了一遍,。 : E9 N1 X$ p; x$ a1 X+ N. z- i
這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思維慣性,。我們總是喜歡給事物安一個原因,哪怕這個原因并不合理,、不準確,,也不會在意 ——只要給出一個原因,,我們的大腦就會感受到「穩(wěn)定性」,從而安心下來,。 如何快速給問題安一個原因呢,?很多人的做法就是,提取它的主要特征,,從類別里面去尋找,,試圖對它進行歸因。 但實際上呢,?分類并不是原因,,而是結果。 : @, U, c. Q$ |
一樣事物被歸到一個類別里面,,是由于它呈現出來的某個特征,,而這個特征的源頭跟這個類別,很可能是毫無關系的,。 這是一種因果顛倒的邏輯謬誤,。 舉個例子:他的文章寫得好,是由「讀文科」造成的嗎,?未必,。很可能是因為他從小喜歡閱讀、寫作,,因此文章寫得很好,,所以才報了文科。
) Z# X5 L) F7 u: J9 H8 _+ h
這家公司成長慢,,是由「傳統(tǒng)快消行業(yè)屬性」造成的嗎,?也未必。只是因為很多「傳統(tǒng)快消公司」成長都比較慢,,我們就建立了這么一種刻板印象和聯結,。 但「很多公司」能否直接推及到「這家公司」?當然也是不能的 —— 它成長慢完全有可能是因為別的原因,。比如管理,、戰(zhàn)略、執(zhí)行,,諸如此類,。
- {. k9 e1 W6 C" t4 S3 ^* V1 s
但在這種思路之下,我們就很容易停止思考,,把錯誤的原因當成結論,。 所以,思考問題時,不要滿足于「分類」,。 分類永遠不是原因,,它會丟失大量信息,使得你的判斷落入大眾化,、庸俗化的陷阱之中,。 # Z$ D: q7 B2 Q' f
3. 把啟發(fā)式當作思考3 u3 \9 X$ D' F j# F! s
什么是啟發(fā)式?就是構筑在我們大腦之中,,由經驗所組成的直覺模式,。 它們更容易被我們所調用,能幫助我們節(jié)省認知成本,,也能應對一些一般性的問題。
' I* u" ^7 ?1 b5 O( N& h* [
但啟發(fā)式結果,,永遠是粗糙的,、直覺的、簡單的,,它只能得到「一般解」,,往往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滿意解」。 舉個例子:
* A/ Z3 m$ g2 J4 L4 ]5 Y. J
A:我最近變胖了,,怎么辦,? B:少吃、多運動,。
l: ^: ~( z* D3 m, S- \4 Y3 l
這個說法一定是沒錯的,,它符合我們的直覺和經驗。但是,,A變胖的原因一定是多吃,、少運動嗎?有沒有可能是壓力過大,、精神焦慮,、作息不規(guī)律,甚至是生病了,? 同樣,,A攝入過多熱量,一定是因為吃得多嗎,?有沒有可能不是量的問題,,而是飲食結構的問題?
1 D; R9 t6 a) |' q' o
諸如此類,。 你會發(fā)現,,大多數時候,啟發(fā)式的結果往往「沒錯」,但是「不夠好」,。 相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 ' G% @7 z% Z$ o
產品銷售不理想 —— 一定是銷售人員不用心,KPI加倍,。 最近閱讀量跌了 —— 一定是推廣沒做起來,,全都給我想辦法漲粉。
+ ^! I* H( |( t9 h& N( E$ M8 H8 }' l
最近總覺得疲勞,、沒精神 —— 一定是睡得不好,,今晚早點休息,不要熬夜,。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更好的方法是「算法式」。也就是避免先入為主,,而是用一套思維模型和體系,,全面地、逐一地去審視所有可能性,,對每一種可能性進行溯源和追問,,找到真正的根源。
4 U) i# [9 k- [0 C
當我們滿足于啟發(fā)式時,,往往就會忽略背后真正的原因,。相反,去走一條更曲折,、更迂回的道路,。 它們或許也能解決問題,但通常不是最有效的,,也未必能持久,,因為真正的癥結并沒有被找到。
9 C8 I& J% j, | q
記�,。寒斈阍凇钢庇X」處停下時,,你往往也就遠離了「本質」。 4 Q3 Q9 Z5 [+ K- L
4. 把一般性歸納當作思考
" f4 M) y- k: F5 g我寫文章的時候,,偶爾會看到這樣的留言: 這不就是xxxxx嗎,? 這和xxxxx究竟有什么區(qū)別? 這幾點不是講了同一個問題嗎,? . U" b6 ^" {& H1 l) {
諸如此類,。 這其實是一種偷懶的做法,我將其稱為「一般性歸納」,。 什么意思呢,?它指的是:提取事物的主要特征,,模糊掉細節(jié)和個性,試圖將主要特征歸納,、整合,,放到自己熟悉的框架里面去理解。 它跟「分類和標簽」有相似之處,,但又不完全一樣,。
. ?& `0 q0 x; g; ^; R
用大家熟悉的話來說,就叫做:手里有一把錘子,,看什么都是釘子,。 最常見的情況,就是,,學了一個概念,,就傾向于用它來解釋任何事物 —— 盡管很多時候,它們只是看起來相似罷了,。
1 i* V* S" P! C* \2 {1 s
比如: 學了「巨嬰」,,看到一切依戀、不成熟,,都給他戴上一頂「巨嬰」的帽子; 學了「防衛(wèi)機制」,,看到一切拒絕,、封閉,都定性「你這就是防衛(wèi)機制」,; 學了「幸存者效應」,,看到一切數據統(tǒng)計謬誤,都用它來進行解釋,。 …… 0 N2 ^4 W# k: y/ i, V# F
最需要避免的是什么呢,?就是你過度依賴于某個框架,用它來看待,、思考別的事物,,碰到任何一個新對象,都試圖把它放到舊框架里面套用,。 這就是把思考的權利交給了別人,。 4 Q5 Q) B. n* a: Z9 ?/ S( n3 H
這種現象,在生活中極其常見,。 舉個例子:我?guī)F隊的時候,,經常遇到這種情況:一份策劃、文案,,看起來似乎沒問題,,但總覺得缺了點什么,換成其他一家公司,似乎也能完全成立,。
2 `0 b9 L7 |& F* ]7 y* M+ M" B k" B
為什么會這樣呢,?就是因為,他們在做策劃,、寫文案的時候,,只停留在「一般性歸納」的層面 —— 這個方案是投放在什么媒體的,目的是什么,,期望結果是什么,,受眾是什么,等等,。
1 ~: ~6 c& D) [# f5 y5 l* G& P
然后,,去套「套路」和「公式」:要漲粉,就做一點激勵,;要打品牌,,就搞一點噱頭;要刷屏,,就做一些互動……諸如此類,。 他們考慮的,都是「相似」,,很少真正去考慮「不同」和「獨特」,。 因此,這樣的思考只能流于表面,,很難真正擊中問題的核心,。
+ T3 z6 [. Y- ~1 v3 {
那么,如何破除這些誤區(qū)呢,? 9 E+ V' t/ ?1 ~3 t. q
仔細分析它們,,你會發(fā)現,這4個誤區(qū)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把思考的過程當成了結果,。 無論是資料搜集、分類,,還是啟發(fā)式,、一般性歸納,它們的本質是什么,?都是輔助我們思考的工具,,而不是思考的結論。 8 l9 |; f( P% e% B' j; H! D9 z, v
但很多時候,,我們?yōu)榱斯?jié)省認知成本,,就很容易在路上停下來,,把過程當成結果,告訴自己「到這里就好了」,。 這就是深度思考的大敵,。 # R# {. G" F2 e* a/ {6 t
下面分享幾個建議,幫助你在思考的時候,,用來規(guī)范和警醒自己,。 * Y) Q; m' Z' Z& M, G- s/ C, m
1. 多問「為什么?」5 |# ~8 \+ j) e& O
我們對「為什么」有一個天然的抵觸:我們渴望穩(wěn)定,,渴望已知和可控,,但追問「為什么」,就是在質疑和打破這種確定性,。 但很多時候,,我們所得到的原因,未必是真實的 —— 它往往只是因為我們急于得到一個原因,。 所以,,只有不斷地向上追問、溯源,,打破內心的排斥和抵觸,,才能真正抵達問題的核心。
$ c, M9 O' {5 {: y: Q ], B1 { 2. 審問「還有嗎,?」
t# g/ w$ \. e- e0 i' k$ S讓思考更全面,,有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不斷地問自己「還有嗎,?」 這非常難,因為它需要讓思維不斷轉動,,不斷「無中生有」—— 但這個過程,,也正是鍛煉思考能力、不斷打開思路的過程,。 0 o; s- P: x9 v% [% X2 R3 G: X
你可以用一些方式來輔助:模型,,案例,現象……可以試著把這個問題跟其他概念,、對象結合起來,,不斷嘗試各種可能性,不斷問自己「如果這樣,,會怎么樣,?」 重要的是,不要讓思維停下,。 + y8 L; s2 c6 A% Y# C
這樣,,才能拓展思考的邊界,,讓你的思維更全面,也更容易理解事物的復雜性,。 / r5 N; `, K4 \: O
3. 質問「真的嗎,?」) ~8 j' s& P2 v- Y5 p' N
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來源于各種信息,、經驗和信念,,它們構成了我們理解世界的基本框架。 所以,,我們的思考過程,,也是建立在這些框架之上,受到這些框架的束縛 —— 這決定了每個人的視野,。 * x0 @" B0 [+ J, x0 a1 q* K5 X+ X4 H
如何打破這種束縛,?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不斷追問「真的嗎,?」 盡可能從相反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用「正 - 反 - 合」的模型,不斷去消解,、解構自己的認知框架,,減少偏見和盲區(qū)。
2 }0 j; k# `0 O
這在思維方法論中,,稱為「零基準思考」,。 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看到更大的世界,。 L先生說 / j( L% O: ~. ~; l- O5 w, U K
3 S; `: V; y# s8 I8 M,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