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N( m; T' F1 H( ]0 D. B
不知道你這個十多年是怎么過,,還有,,“一種材料一次測試就能測出該材料的K因子”,你確定不是逗著玩,?,?8 E7 G$ F0 b ~$ L) J: y
9 Z$ M& b0 X9 U6 O0 k: m
) J3 y( _8 N* P7 r帶 K-因子的折彎系數(shù)使用以下計算公式: BA=pi(R + KT) A/180 其中: - BA = 折彎系數(shù)
- R = 內(nèi)側(cè)折彎半徑
- K = K-因子,即為 t / T
- T = 材料厚度
- t = 內(nèi)表面到中性面的距離
- A = 折彎角度(經(jīng)過折彎材料的角度)
0 j0 q: P& C: F7 U! j' T5 Z
| . j5 x# o: i. g" E
. X9 [6 ^- x- r3 k% P" B
, F6 H, R4 n d9 I 上面的公式你肯定知道出在哪,,廢話就少說,,問:' V0 W& K8 m0 u" k& W
1.同一種材料,如A3/304,,甚至鋁材,,你確定每次供應商提供的板材材質(zhì)性能、實際板厚會相同,?別跟我說SGS那種收錢就過關的,;
6 S9 O- |1 d- i2.工藝上需要增加薄膜進行折彎,那么此時中性面如何計算,?注意了,,薄膜不是只有一種的,更不是只有你常見那種白面帶LOGO的,;
4 ]+ ]8 g4 S. G4 p1 l0 b3.折彎成品的內(nèi)側(cè)折彎半徑,,實際是一個非圓形,同一道折彎,,也會有出現(xiàn)不同半徑的情況,,即使是大圓弧形的折彎如內(nèi)徑R20,、R35也會有偏差,你依靠什么工具測量,?尤其遇上薄板如0.3板厚的,或者折彎角度非90或者135等非標準角度,,要怎么測量這個內(nèi)徑,?而且折彎板件通常在你脫離上下模的時候會回彈微量角度,那么這個折彎角度你取回彈前的值,,還是目標成品的角度值,?別看上面括號內(nèi)的說明,用你理解的回答* ~% Y- J6 P- `9 {9 C
你可以不回答,,心中有個譜就行,,其實再想想,如果K因子真的這么完美,,那么為什么我接觸的和我經(jīng)歷的廠家,,均不采用K因子?背后原因是什么,?
8 o! O% j4 p& M1 P另外,,事實上,你說的數(shù)學確實是非常重要,,重要到我現(xiàn)在都無法處理好,,從基礎的動力學靜力學材料力學結(jié)構(gòu)力學,到彈性力學疲勞分析有限元等等,,想要理解好,,數(shù)學真不能差,還有鳥語,,真心的累,,即使搞電氣控制的也脫離不了這個,但是現(xiàn)在這個折彎問題還得跟實際對接,,單純講理論,,沒有用,如同一條階梯空心軸的撓度分析計算或者齒輪選型一樣,,脫離了各個方面的實際影響,,最終也是廢話
7 h+ o( t/ M, n* O9 E
$ N* k: A) D6 Q" l |
|